多少“美国教育”都是谣传

2015/7/3 来源:搜狐母婴a-A+
  年轻的父母听了,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。理由是:这样做可以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。如果父母把孩子扶起来,就是强行剥夺了孩子经受挫折教育的“机会”,是不能扶。
 
  这种观点究竟对不对呢?我以为,这种观点有点儿偏颇。
 
  要区别情况,分别对待,不能一概而论。
 
  应当承认,从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的角度来说,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。从小让孩子经受一些摔打,不要太娇生惯养,是有远见的,这点应当给予肯定。
 
  但是,不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,对于不同情况不区别对待,不管是什么情形,不管孩子年龄大小,身体强弱,也不管跌倒后被摔伤没摔伤,受伤的严重程度等等,主张“绝对”不能去“扶”,恐怕这种主张有点儿太片面,太绝对化,也过于武断了。
 
  如果孩子摔得不重,或衣服穿得很厚,毫发未损,看样子他能够自己爬起来,家长就不要去“扶”他,是应当设法鼓励他自己爬起来。这样做,不仅可以锻炼、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,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,使孩子在挫折面前,意志变得更加坚强起来。
 
  但是,假如孩子正是蹒跚学步的时侯,年龄太小,身体很弱,或是摔得很猛、很重,摔了个“满脸花”,头破血流,惨不忍睹,难道这种情形也不扶助孩子一下吗?若是这种情形,家长视而不见,熟视无睹,也不伸手扶助,那是不是也有点儿太“残忍”了吧?
 
  应力避早期教育观点的片面性
 
  在孩子遇到困难,受到挫折,需要帮助、渴望扶助的时侯,没有人去热情地帮助、扶助,他会感到人与人之间太“冷酷无情”,太没有同情心了。这不仅会给作为弱者的孩子在心灵上造成极大的伤害,而且当他在看到比他更弱的弱者,诸如遇到比他更小的孩子,老弱病残者等,受到挫折、遇到困难时,他也会“漠然置之”、“袖手旁观”,不会伸出热情的手去爱幼、扶老、帮弱、助残,最后会成为缺乏同情心、冷酷无情的人。假如社会上没有同情怜悯、互帮互助、扶老携幼、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,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?
 

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“ewsos1”、在线问答“ask_doctor”
分享:
本文来源:http://m.ewsos.com/baby/a/20150703/1129570.html